注重说话的“数量”与“质量”

注重说话的“数量”与“质量”

12-20 17:12:12  浏览次数:991次  栏目:沟通技巧

 

说话有两点必须注意,即说话的数量与质量,下面分别谈谈。

少说话好,多说话好?

先说数量,即多说话少说话的问题。这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从古到今,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少说为佳,认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多言不善,不若不言”“沉默是金”等等。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雄辩是金”,更不乏一些舌辩之士,在商业上,在社交中唇枪舌剑,创出许多精彩的舌战典例。究竟多说话好,还是少说话好,实在是难打的官司。

我小时候很爱讲话,有时在课堂上也喋喋不休。老师批评我,我总有话解释,往往多过老师的批评,弄得老师很头痛。有一次上课时玩铅笔,又被老师抓住了,我刚要张口解释,老师立刻制止:“别解释,我知道是铅笔碰了你的手。”弄得全班同学大笑。现在一想,正是老师抓住了我喜欢强辩的特点,才有“铅笔碰你的手”这一反击。看来主张少说话的人有道理:“多说话留给对方反驳的机会就多。”

那时郝硕与我同桌,他是典型的内向性格。有一天,他上学迟到了,老师问:“郝硕,你怎么来晚了?”郝硕不回答。老师又问了几次,郝硕都不说话,老师只好示意他先去上课。放学后,老师找到郝硕父母建议说:“这孩子可能耳朵不好,最好去看看医生。”父母当然很关心这件事,立即带他去医院,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后来校友相聚,大家说起儿时的事儿,我问郝硕:“当时你为什么不回答老师的话呢?”郝硕说:“那时,我只是很生气,我想,为什么来晚了,这还用问吗?这么简单,不就是没起来嘛!不过,现在想想自己也觉得可笑。”可见少说话则可能造成某些误会及丧失良机。

我觉得,话不论多少,多说话少说话应取决于时机。当说时则洋洋洒洒,不当讲时则一语千金。

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

接下来再谈谈我对说话质量的看法。既然少说多说的关键在于时机,要想提高自己说话的质量就应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化自己的思想,掌握说话的技巧,我觉得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首先,要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对方的性格、爱好、情绪、身体状态等因素。

记得有个故事:说某人爱讲话而不得体,每次讲话都让人扫兴。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给孩子做满月。他妻子担心他不会讲话在人家大喜的日子里煞风景,故临行前反复叮嘱他不要说话。某人也答应不说话,其妻放心地让他去。那天某人确实能克制自己,在整个喜宴上一句话也没讲。临别,主人送客之际,某人突然说:“都说我不会说话,所以今天我一句话也没讲,过两天,这孩子要是死了,可跟我没关系。”某人虽然一天没说话,可最后还是“一语惊人”,大煞风景。可见说话的环境对于说话的内容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第二,要保持与听者的心灵距离,不要轻越对方的心理防线。三国时期杨修之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曹操领兵扎于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要收兵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有感于怀。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惊。遂问修:“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结果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杨修所说有理有据,分析形势又极透彻。但他却不懂此一番话已构成了“乱军之罪”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公知魏王肺腑!”实犯曹操之“忌”。用现代话说即侵犯了曹操的心理空间。杨修之死,实死于祸从口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线,都有不愿被人知的秘密。人们常说的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就是这个道理。我的一位老师在此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宁说玄话,不说闲话。”并解释说:“你可以说天上那颗星星本是我家的,祖传三代压箱底的宝贝,有一天我想打开看看,刚打开箱盖就蹦到天上去了。但你不可说某男和某女昨夜在某地如此这般。”虽然他的观点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人前背后说人短长的可恶。所以说话时要时刻注意与听者的心灵距离,不要轻越对方的心理防线,这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注重说话的“数量”与“质量”

《注重说话的“数量”与“质量”》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沟通技巧,有效沟通技巧,沟通的技巧,演讲与口才培训 - 交流沟通 - 沟通技巧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