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一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一

12-20 17:39:02  浏览次数:704次  栏目:八年级语文教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读懂课文。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闲人:消闲的人。

2.学生简叙作者思路(用文中词语)

明确叙事:欲睡一起行一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一抒怀。

3.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细细品味,体会意境。(教师纠正错音)

4.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情感。

(二)突出重点讲解

学生自主体味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提示:

1.全文共84字,48字叙事,18字绘景,18字感怀。

2.记游多是重在情而不在景。而此篇绘景十分出色:只写月光,主绘澄澈。其中 “如积水空明”这一暗喻,让人遐想:铺在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平静;“藻荇交横”又一个借喻,令人宛见:水中水草交横却原是竹柏的影子,从而托出月光的清新、皎洁。正是有月光之美,才有赏月之乐;正是在与友赏月为乐中,才产生惜无人赏月之慨。

(三)难点突破

教师设疑启发:

1.作者何以夜游?

只因“夜色人户”。

2.何以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明确:当时张怀民也被贬官在黄州,有共同的心境。寺庭步月,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闲适(和游赤壁的心境一致)。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

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名利,为俗务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尘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四)解决疑点

1.学生讲解王安石变法的情况,教师点拨,苏轼反对变法导致了被贬的结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革除旧制,主张新法,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廷,自请外任。因作诗有讪谤朝廷之意,被御中弹劾下狱。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作者在这种心境下,写出这篇字简意深的短文。其实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出了心向朝廷,又惧怕朝廷不容的心理。事实上神宗病逝后,司马光做宰相,他被召还朝,受重用连续升官。一方面他又结交如佛印这样的朋友,以求心灵的清静,以表对名利的淡泊。他是一个时常生活在矛盾痛苦中的人。

2.辩论

内容:你月夜是否出游,是独游还是与友人同游?为什么?怎样更好?

(五)总结、扩展

1.总结

苏轼在他留下的散文中,有很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叙中,坦率的表现他桀骜不驯、随缘自适的个性。用最少的文字,鲜明而又仿佛极不强意的渲染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仅用84个字,就鲜明地渲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宁静脱俗的心境。

2.全文分三部分,怎样分最合适?

前段记叙寺庭步月,交代夜游缘起、时空、人物。中段描写月光澄澈, “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末段叹惜赏月人少,暗示世人多为俗务所累,自视清高。融事景情为一体。

3.扩展

学习体会作者步步为营。逐渐深入的写作思路,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阅读、写作中注意运用。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上一页  [1] [2]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一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一》相关文章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