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移走沟通的“绊脚石”

师生沟通--移走沟通的“绊脚石”

12-20 17:12:12  浏览次数:352次  栏目:师生沟通

良好的人际沟通首先取决于双方的心理是否健康.只要沟通的一方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沟通就难以顺利进行.

过去教育心理的许多研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近年来确实有不少有关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报道,读后使人忧心忡忡.
这里罗列和浅析了师生沟通中几种双方常见的心理障碍,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教师常见的心理障碍

1.唠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在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教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

“唠叨”病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别多、啰哩啰唆,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还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诲人不倦”.

请看“唠叨”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上,同学们都精神焕发,准备迎接新一天学习生活的挑战.

可是班主任却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场唠叨:

“吴刚啊,你的记性可真好!昨天忘记带算盘,今天又没带来!看来以后要找个医生来诊断一下,你是否真的患有健忘症!”

“看你们唧唧喳喳的,今天好像很开心啊?昨天你们的外语考得怎么样?!你们难道都不懂什么叫做羞耻?今天放学统统给我留下来补课!”

于是,学生原有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开始感到:“今天比较领,比较烦!”

其实,如果把这些批评改在下午放学时进行,就可能减少许多学生的反感,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唠叨”病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由于传统文化赋予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伴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教师一般会越来越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越来越不在乎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学生都必须听.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就形成了这种自己感觉不到的坏习惯.

“唠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厌烦感,认为教师真是一个“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因此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唠叨”病的症状出现,教师首先必须反省自己的师生观是否正确.其次应该经常考虑自己讲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是否适当,检查自己讲话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效率比”.否则,还真可能患上令人讨厌的“唠叨”病,并且逐渐演变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2.强迫僻

强迫僻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喜爱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另一种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教师的强迫僻一般属于前一种.

一些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

例如:

一个高二的学生虽然文理俱佳,但他很喜欢文科,打算在高三时转入文科班读书.这时,酷爱理科的班主任每天都对这个学生进行“策反”,翻来覆去地向这个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

“你啊,太年轻了.文科有什么好,学的东西都是空的,有时还要受政治的冲击,不像搞理科的人那么稳定.‘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过去说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还是对的嘛.你看,出国的人也是搞理科吃香.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学文科!

“有句古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所以,不管怎样,现在我得全力阻止你的愚蠢想法.”

也许,一个未来的文科人才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中.

又如:

一位教师从小就学习弹钢琴,非常醉心于古典音乐.所以,他希望他的学生们也能跟自己一样.可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于是,这位老师就经常对学生说古典音乐如何优美,流行音乐如何庸俗.如果在学生的书包里发现了流行音乐的磁带、CD等,他还会奚落或训斥学生一番.甚至在家长会上,他还要求家长们在家里尽量禁止学生听流行音乐.

这位教师的做法使学生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的一番话还差点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公愤”:他在大大赞扬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后,还顺带讥讽了几个流行歌手.而这几个歌手恰恰是这些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跟有强迫僻的教师交往和沟通,学生不但不会有愉悦感,而且还会有剥夺了自由和自主权的感觉.所以,学生碰到这样的老师,只会产生“快点躲着走”的念头.

造成强迫僻的主要原因是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的性格.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自我意识作一些反省.

强迫僻的克服,主要是要真正懂得了解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教师经常进行“换位式”思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当然,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才是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本途径.

3.角色固着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行为方式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如一位女教师就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如果一个人不顾环境、场合等因素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一些研究指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人罗列了教师的12种不同角色:

1)社会的表征

2)行为的示范者

3)知识的来源和学习助手

4)学生行为的裁判和调解员

5)团体领袖

6)自信的支持者

7)代理家长

8)不良行为的侦探

9)保姆

10)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

11)亦师亦友

12)偶像

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

在迎接新世纪的班会上,同学们唱的唱,跳的跳,都兴奋异常.这时,同学们的胆子比平常大了很多.他们把一贯不苟言笑的校长也硬拉上了台.

这位校长接过话筒,勉勉强强唱了一首歌后,又恢复了平时的角色,用四平八稳的声调又开始作起了报告: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今年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我校在区里‘争三保四’的艰巨任务,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要努力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

于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开始拘谨起来,情绪也逐步降温,整个会场再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欢乐气氛中去了.学生们都在心里说:“这个校长可真不识时务,让人扫兴.”

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就要学会调节角色行为,即根据身份、场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人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

但如果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因此,教师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经常告诫自己要“审时度势”,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成功的

[1] [2] [3] 下一页

,师生沟通--移走沟通的“绊脚石”

《师生沟通--移走沟通的“绊脚石”》相关文章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