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的十大关系4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4

12-20 17:12:12  浏览次数:323次  栏目:辩论技巧

又如,“人性”这一概念人们已争了数千年,各种观点纷然杂陈,要对它下定义自然也 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我们采用了描述其特征的方法,我们在辩词中指出:“人性是由人的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则是通过教化和社会化获得 的;人性本恶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具有无节制地扩展的倾向,而人的社会属性或是对这种倾向 推波助澜,或是抑恶扬善,把人的自然属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种描述性的方法往往 使对方处在一片雾霭之中,他们什么都听到了,但什么都抓不住. 描述性的方法也和本世纪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倡导的反本质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维 特根斯坦不主张运用概念去规范事物的本质,而是主张描述事物的具体特征,他认为事物之 间只存在着“家族类似”,不存在所谓共同的本质.比如你问我:“什么是游戏?”我不会 给你一个游戏的定义,我会告诉你乒乓、篮球、扑克是怎么玩的,因为这些都是游戏,我只 是小心翼翼地描述它们,而尽量避免用抽象的论述进行概括.其实,这种反本质主义的思潮 在孔子那里已见端倪.孔子的学生问“仁”,孔子并不千篇一律地答复他们,而是根据问的 人的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回答.所有这些,对我们进行辩论都是有启发的.由于尽量避免下 定义,我们在辩论中始终比较主动,对方摸不到我们的实处. 当然,我们说,尽量避免用规范或下定义的方法,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所有的情况下 都拒绝下定义.在某些辩论中,个别必须明确地表达出来的概念仍然要求助于下定义的方法 .比如,在辩论“人性”问题时,我们把“恶”定义为“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展” .如前所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对方把人的本能与恶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这一定义确实 像任何其他的定义一样,包含着受攻击的危险.要是对方抓住“无节制”这一概念做文章, 我们是很难回答的.他们可以这样向我们提问:“如果一个人的胃口是吃一个饼,但由于某 种饼特别好吃,他吃了一个半,这是不是一种‘恶的行为’呢?”他们也可以问:“中国历 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目的是推翻暴政,遏制统治阶级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展,但为什么不少人 反倒称农民起义为‘恶’呢?”这些问题都是很棘手的.当然,在该下定义地方,不管会发 生什么问题,我们还是要硬着头皮下定义.同时,在下了定义之后,又要对可能遭受到的攻 击作充分的准备.这样做才可能避免被动的地面. 总之,要准确地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但要尽量多用描述的方法,从 而达到既讲清某些问题,又隐蔽另一些问题的境界,使对方不能迅速地判断并抓住我方观点 中根本性的东西.
 
  收敛与发散的关系 在辩论中常常会发生两种极端化的现象.一种现象是,拘泥于辩论内容本身,不越雷池 一步,尤其当辩题比较枯燥乏味时,整个辩论过程就显得毫无生气.比如,“中国加入关贸 总协定利多于弊”、“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这样的辩题,要是只限于专业知识进行辩论,那 听众就会索然无味.另一种现象是,在辩论中双方都开“无轨电车”,结果差之毫厘,谬以 千里,愈辩愈跑题,愈辩愈离谱,评委和听众接受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无疑地,这 样的辩论也是缺乏观赏价值的. 要避免这两种现象,除了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上做文章外,还要努力处理好收 敛性思维方式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关系.所谓“收敛性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整个辩论过程 中必须始终扣住辩论的主题和基本问题,避免辩论滑入到细节问题或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上去 ;所谓“发散性思维方式”就是在辩论中敢于把问题撒出去,离开枯燥晦涩的专业语言,扩 散到日常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作品、典故轶事、奇趣异闻等上面去,从而大大地打开知识 视界,给听众和评委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互补,如果坚执于第一种,可 能失之偏狭,缺乏情趣;如果坚执于第二种,也可能失之宽泛,缺乏论证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只有把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辩论过程既紧扣主题,又汪洋恣肆; 既层次分明,又妙趣横生;既如一篇立论严密、一气呵成的论文,又如一首跌宕起伏、回肠 荡气的史诗,令辩者意气风发,令评委和听众留连忘返.

  在训练时,我们要求每个队员在场上都应达到把这两种思维方式辩证地结合起来的境界 .我们安排了一些训练,如要队员在20分钟时间内快速翻阅一本书,然后用简炼的语言概 括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要紧扣书的主题来说,不允许说废话;我们也要求队员快速读完一 篇文章,立即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批驳,驳斥要有力,不允许停留在枝节问题上.这 些训练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队员们的收敛式思维能力,他们善于迅速地把握并扣住主要问 题进行辩论.另外,我们也安排了一些锻炼队员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我们会出一些古怪 的题目让队员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如“克拉利佩奥的鼻子生得短一些,世界历史会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如果希特勒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目前国际政治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你见到外星人,你想告诉他什么?”“如果一个人在一小时后将会死去,你认为 他将想什么?”“如果南极洲的冰山溶化了,地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这些稀奇古 怪而又妙趣横生的问题,促使队员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到处翱翔,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联想和 跳跃式思维的能力.这些训练的结果是,队员们在场上常能很好地把这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 来,并熟练地进行运用.

    比如,在辩论“温饱”问题时,我方四辩机智地注意到减肥小姐“温而不饱”的特殊情 况,从而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温饱了才能谈道德的话, 那么减肥小姐的俱乐部岂不成了拳击场了吗?”因为小姐们既然未达到“温饱”状态.当然 就可以不谈道德了.这一问题提得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从而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又如,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对方提出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如果医学能治好艾 滋病,难道它还是社会问题吗?”我方二辩立即作了发散性的回答:“要是使用‘如果’的 概念,我也能把巴黎装进一个瓶子里去.如果人类不存在,那我们还有什么可能在这里讨论 艾滋病问题呢?”乍看起来,“把巴黎装进瓶子里”与“艾滋病”问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可在这里,这种发散式的回答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听众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另外,当对 方强调艾滋病毒是在医院里发现的,因而只能是医学问题时,我方二辩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性 的问题:“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在医院里发现的东西都是医学问题的话,那要是有人 在医院里捡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也成了医学问题了?”从表面上看,“拣钥匙”与“艾 滋病”也是毫无关系的,可在这里却达到了巧妙的结合,把辩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还有,当 对方辩手提出:“母婴传染是艾滋病传播的渠道之一,请问,对刚生出来的婴儿如何进行性 教育?”这个问题也提得比较刁钻,但我方三辩运用发散式思维从容应对:“对不懂事的婴 儿当然无法进行性教育,但对母亲难道不能进行性教育吗?”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因 为我方三辩把回答从“婴儿”发散到“母亲”的身上,自然使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再如,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中,对方强调人人有善根,因而能放下屠刀,立地成 佛.但我方三辩立即提出了一个对方未曾想到的,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人性本善,人 们怎么可能拿起屠刀?”从“放下屠刀”发散到“拿起屠刀”,思维的跳跃是何等神速,在 对方张口结舌之时,场上立即爆出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使每个队员都兼具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但光停留在这一点上又 是不能的,因为整个辩论过程瞬息万变,万一有队员矢之偏颇,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也 就是说,辩论队作为一个整体,它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应当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中保持 必要的张力. 于是,我们确定二辩手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起好“收敛”的作用.从“起、承、转、合” 的角度看,二辩手之“承”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由二辩手担当“收敛”的角色是很合适的.当然,担任这一角色的 队员最好比较沉着冷静,不会听凭自己的激情到处驰骋,而是善于把全队的激情控制在确定 的轨道上,从而起到辩论队的“灵魂”的作用.他的使命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对方一辩手, 至多再加上二辩手陈述后,能迅速地把握住对方立论中的基本论点和问题,并为以后的辩手 指明攻击的方向.在平时的辩论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二辩手抓不住对方立论的要害 ,只抓住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从而把整场辩论引向歧路.所以,这方面的收敛作用是十分 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与否.二是在自由辩论中起好收敛的作用.

[1] [2]  下一页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4

《辩论中的十大关系4》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辩论技巧,辩论赛技巧大全,辩论的技巧,演讲与口才培训 - 辩论口才 - 辩论技巧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