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谈生命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谈生命
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关于练习
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本题意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深化对文章思想的认识。注意把握本题的三个要求:“朗读”,“品味”语句,阐明文章主旨。这三者有前后顺承的联系,或内在的联系,即通过对课文的感觉感知,达到对文章的本质的理解把握。
文章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得到。要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读到感情激越处要情调激昂,声音响亮;读到感情平静处要语调深沉;读文章最后部分要情调高昂,字字蕴含力量。
关键语句很多,主要集中在文章最后一段。品味这些语句其实也是在抓文章的主旨句、主题句和精警语句。这些语句有:“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这些话大同小异,但意味略有分别。第一句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第二句阐述作者(或我们所有人)对于生命中的辩证法应持的态度,这是在对第一句的内容既已了然之后,更进一层地表明态度;第三句的意义与第二句相似,只是以反问的形式阐述,即无疑而问。
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是: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考虑到这一思考有一定难度,也可以另作这样的表述: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它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要注意,这里陈述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而不是让学生畅谈他们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所以答案应尽量贴近课文的本意。
二、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反复朗读、体味有关文段,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并揣摩文章重要段落的意蕴。“用自己的话描述”,意即答案有较大的伸缩性,可以有多种答题思路。
思路一:以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为例,阐述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曲折和大起大落的特点。这就要回顾文章有关段落,试作提炼、概括,再用自己的话表述。
思路二:以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为话题,阐述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要求同上面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个过程在这里表现得更加平静而温柔一些。
答题的关键,一是按照原文的思路,不能离开课文;二是用自己的话作归纳总结。
三、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并展开讨论。
此题意在挖掘文章思想感情的价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并进行写作训练。理解作者的话不是此题的重点,重点在于“借题发挥”,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教学建议
一、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课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联想、想像、揣摩、品味。课文以“春水”“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需要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还要揣摩文中的哲理性思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注重朗读和背诵。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此外,可以结合朗读和揣摩文意来学习语言。本文语言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哲理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可以让学生熟读,一些精彩句段可以背诵。可以背诵最后一段,也可以背诵全文。在朗读和背诵的同时,还可以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进行仿写、扩写。
四、课文后附了冰心写于1985年的散文《霞》,这篇散文与课文的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中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当然思想感情也有不同之处,例如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将两作一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念。
五、有关课文的几个大的、重要的和有争议的问题在“问题研究”中已经提出并作了解答,这里再补充一些问题供教学时参考。
1.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2.“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状态?
3.在这几种生命历程和生命状态中,“春水”“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
www.nx899.com4.“行程的终结”喻示生命的终结,此时“春水”的心态是怎样的?(或“春水”怎样面对死亡的来临?)
5.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6.你能简要分析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共生的其他生命现象吗?
7.综观全文,作者意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有关资料
一、冰心传略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福建闽县(现在福州市)人。他译了四十多种世界名著。〕译《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谈生命- ·上一篇:数学教学设计-混 合 运 算
- ·下一篇:《操场上》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谈生命》相关文章
- ›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
- ›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 ›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蒲柳人家(节选)
- ›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外国诗两首
- › 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谈生命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演讲:微笑着...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我的叔叔于勒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智取生辰纲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