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选场

《白毛女》选场

12-20 17:39:02  浏览次数:615次  栏目:九年级语文教案

www.nx899.com

用。

剧作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了修改。最初喜儿形象曾较多保留了旧思想的痕迹,如对黄世仁曾一度抱有幻想,后来剔除了这一不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情节,使人物形像显得更加完整美好。又如1946年在张家口演出时,增添了赵老汉讲述红军故事的情节,把农民的反抗与党的影响联系起来。使人物的活动环境更具典型性,全剧的时代特色更加鲜明。剧作以后又增加了大春、大锁痛打穆仁智和大春投奔红军,当地解放后,大春回到家乡开展反霸斗争等情节。这些修改,使喜儿的反抗性有了充分的时代和环境根据。剧本1946年在张家口、1947年在东北、1949年在北京,作过几次较大的修改。

(3)《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在群众艺术实践和秧歌剧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代戏曲和西洋歌剧,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刻画喜儿性格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河北民歌《青阳传》和《小白菜》。在表现上,《白毛女》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的口语。歌词的语言,深刻、凝练,是诗的语言,音韵和谐,押韵上口。大量使用比兴手法和对偶、排比、比喻等修饰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全剧的故事梗概和课文的故事情节。

歌剧《白毛女》,共五幕十六场(原先为六幕,后来删掉了表现喜儿在山洞里的生活的第四幕,由六幕改为五幕)。全剧反映的是全国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冬至红军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1937年秋和1938年春,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的故事,地主黄世仁和佃户杨白劳、喜儿的矛盾冲突是主线。第一幕共四场,描写地主黄世仁在1935年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喜儿。第二幕,写黄世仁抢走了喜儿,又把她奸污了。喜儿悲愤之极想自尽,被黄家老妈子救下。第三幕,距第二幕七个月后。黄世仁当上了团总又娶亲,他糟蹋了喜儿后又要把她卖给人贩子。张二婶得知后偷偷放喜儿逃出黄家,住在山洞中。第四幕,三年后的1937年冬,成了“鬼”的喜儿在奶奶庙与仇人黄世仁狭路相逢;当了八路军的王大春随部队打回杨格村。第五幕。1938年春天,杨格村已成为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翻身解放了,喜儿获救走出山洞把冤伸。

课文节选的是歌剧第一幕的第一、二场。第一场,写1935年冬的除夕夜,天降大雪,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盼爹爹回家来过年;杨白劳还不起地主的租子和高利贷,在外躲帐躲了七天后于除夕夜担着豆腐担子悄悄回到家。他称回二斤面,给女儿扯了二尺红头绳,准备与相依为命的女儿欢欢喜喜过个年。就在这时,地主帐房穆仁智来逼债,硬逼杨白劳到黄世仁家去一趟。第二场,写杨白劳跟穆仁智来到地主家,地主黄世仁借逼债逼杨白劳在女儿的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杨白劳悲愤欲绝,踉跄往家走。课文后的剧情是:第三场写杨白劳倒在路上,被杨的老友佃户赵老汉搀回家。杨白劳在深夜喜儿睡着后,在村上一连串的鞭炮声中,喝点豆腐的卤水自尽了。第四场,写年初一在鞭炮声中喜儿惊醒,发现爹爹死在门外雪地上。不一会,穆仁智带人把喜儿抢走了。

这第一幕是全剧戏剧冲突的开端。

五、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字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玉茭(jiāo)子面 舀(yǎo水) 和(huó)面

踉(liàng)跄(qiàng) 赚(zhuàn)钱 羞涩(sè)

诓(kuāng) 剔(tì) 漱(Shù)口

泥坯(pī) 屯(tún) 兜(dōu)着

声色俱(jù)厉(lì) 愣(lèng)住

六、检查课前预习中的“读附录《谈谈戏剧文学》思考问题”,形成

以下板书:


七、根据板书,结合课文,理解剧本的两个组成部分。

1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舞台提示(“人物表”在节选时已删节)。

明确:

时间 1935年冬。除夕。

地点 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布景 村前平原,村后大山。天降大雪。

服装 (杨白劳)披着盖豆腐的布。

道具 (喜儿的)红头绳;(穆仁智的)红灯。

教师点拨: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剧作家借助于这些舞台揭示,再通过导演、舞美、灯光等的二度创作,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等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舞台提示。

心理情绪 (杨白劳)半信半疑;(喜儿)焦急地。

动作 (杨白劳)踉踉跄跄地上;(喜儿)给爹拍身上的雪。

上下场 王大婶子上;帐房穆仁智上。

教师点拨:

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是剧中人物,是舞台上的演员。人物如何活动,必须受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制约。剧作家对人物心理情绪和动作做必要的提示,正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需要。

戏剧中人物的上下场有改变舞台气氛和划分结构层次的作用。如第一场,。大年夜,喜儿在焦急地等待父亲回家过年;杨白劳上,场上气氛转向欢乐;接着,王大婶子上,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时,穆仁智上,场上气氛立即凝固——“众哑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上下场,是戏剧结构的一种标志,我们在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

3 .戏剧中人物语言可分为哪两种?(歌唱和说白)它们在剧本中有什么作用?(以歌唱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以说白贯穿故事情节。)以歌唱表现情节叫做歌剧。歌剧是音乐、诗歌、舞蹈的综合,以歌唱(即以音乐)为主的一种诗歌形式。《白毛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早的一部歌剧,为千百万观众所熟悉。现在回过头来分析戏剧的特点:

(1)喜儿唱的“北风吹,雪花飘,……”一段,主要写了三个内容:展示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一个大雪纷飞的大年三十晚上;揭示戏剧冲突的基础——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塑造人物形象——涉世不深的喜儿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和幻想(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戏剧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可爱的喜儿形象(剧中主人公)设置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为剧情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像小说,可以慢慢地将矛盾冲突展开,逐步推向高潮。因为戏剧一开始就要抓住观众。)

(2)第二场杨白劳的最

www.nx899.com

后一段台词:“老天啊,杀人的老天啊!(唱)老天杀人不眨眼,……爹怎能有脸把你见?”把歌唱和说白紧密地结合起来,显示出极强的音乐性。它以歌唱抒发人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以说白贯穿上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杨白劳在控诉时咬牙切齿——这是绝望中进发出来的阶级仇恨;自责时痛心沥血——这是绝望中倾吐出来的父女之爱。这里,唱词给我们展示了人物何等复杂的内心世界啊!人物形象泳在这“字字血”的控诉中完成,主题思想在这“声声泪”的自责中深化。“半斤说白二两唱”,三句说白,字字千斤。一是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二是对自己沉痛的谴责,三是对女儿无限的歉疚。三句说白,贯穿上下,领起三段唱词,使这一大段台词成为有机的整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白毛女》选场

《《白毛女》选场》相关文章

tag: 白毛女   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