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着读书
悠着读书
10-20 19:31:52 浏览次数:826次 栏目:生活感悟
标签:大学生活感悟,生活的感悟,生活感悟句子,
悠着读书,http://www.nx899.com
当我们离"粗茶半盏,藏书满架"的境界越来越远,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永远定格成历史的画面,当文化快餐、影视快餐成为生活的主流,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向往着山高水远、风清云淡、从容品书的写意日子?
悠着、慢慢地、从容地去读一本好书确实是一种心境。但似乎这种心境在当前的现实中显得有些遥远了。
我们天天去关注新的消息、简迅,做快速阅读,大多都一瞥而过,仅仅是浏览而已。也许事情本身也是,那些东西本不需深究。可问题是,当我们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之后,我们对那些稍微深奥、富含哲理的文章便有些不屑一顾了,或者是想读但最终因为麻烦而终于失去了热情和兴趣,索性不去读它了。久尔久之,我们的阅读层次便停在单纯的认字上了,眼睛刚捕捉到信息,还未经大脑,很快又飞过去了,什么也没留下。其实越是像这样"一目十行",越容易"什么也没看到"。就好比越是自以为是的人,十有八九什么都不是一样。这样一来,如果是经常不带思考的阅读,即使阅读量再大,收获也微乎其微。这是目前我所遇到的阅读情况。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阅读是另一个样子。那个时候不比现在,我们没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各方面的新闻消息。我们读的多半是一本本厚实的纸质书。高二那年学校语文组有个订书活动,我们班订了不少,多半是中外名著。于是在书到之后的两个月里,我们便展开了几近疯狂的阅读,看完一本赶紧换下一本。就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每每上课得提防老师偷袭(相当辛苦哇),我的阅读速度逐渐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现在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因为那时候是挤时间来读,感觉更珍惜的缘故吧。现在想想,其实当时读那些名著,多半只是为了读过,兴趣占得并不多。除了几部故事性色彩比较浓重的小说,像《老人与海》《野性的呼唤》以及其姊妹篇《白牙》还有些印象之外,其它的都记不大清了。
刘墉先生曾说过,实在最有效的读书往往是在无争的情况下得到的,太有道理啦!
鉴于这两种阅读方法的弊端,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是该慢点、悠着点了,并且多点耐心去读几本有思考性的好书。用心去读,用大脑去思考。真正有思考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文字来给我们的思想源泉带来活水。就好比我们需要学会一些动作稍微复杂并且有些难度的运动来锻炼我们的身体协调性一样。
这篇随笔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卢梭的《忏悔录》、培根的《论人生》、蒙田的《蒙田随笔》、梭罗的《瓦尔登湖》、纪伯伦的《沙与沫》、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房龙的《人类的故事》、爱默生的《爱默生随笔选》,这几本哲理散文,或浓墨众彩,或轻描淡写,无不饱含理性的思考,其中闪烁的智慧与美的光芒,足以跨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身处这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让人们无法忍受时间的考验,语言的学习人人都想找到捷径。而在自然界的法则中,耐心潜伏的慢鱼可以吃掉莽撞的快鱼,一年长成的树木决不能做房屋的主梁,因此,积累变成了永恒的主题。除少数天赋异禀的人外,我们并不相信某一种方法可以让人迅速地脱胎换骨。而读这些书(有些双语版),我们可以悠着读,慢慢地读,细细地品,静静地想,体会中文与英文异曲同工的精致与流畅。悠着读的那种随心所欲,那种自然惬意,那种从容不迫,让我们可以更深地思,更好地想。
12月15日 关月 ,悠着读书
上一篇:朱军:我想和你说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