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案下载示例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案下载示例一

12-20 17:40:50  浏览次数:136次  栏目: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随时密切注视着东欧、苏联等国的内部动向,例如,当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成立以后,“美联社”、“路透社”、“自由欧洲电台”等都大加吹捧。1982年,波兰宣布取缔团结工会之后,美国立即宣布对波兰采取如下措施:

——同其他贷方政府商定不谈判关于1982年到期的官方债务延期偿还的问题。

——中止波兰官方航空公司在美国的民航特权。

——中止波兰在美国水

www.nx899.com

域捕鱼的特许权。

——停止颁发向波兰出口高级技术项目的特许证。

——中止波兰的贸易最惠国待遇。

1987年7月,美国总统批准了国会关于为波兰前团结工会的基层组织提供100万美元津贴的决定,使资助团结工会的行为从暗地里变为完全公开化。在波兰发生剧变的过程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都对波兰社会主义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而对团结工会则给予巨大支持,从这里我们可看出,西方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是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内部与国际背景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

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外因关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等角度去分析,得出结论)

师:最根本的因素是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师:教材在第五章第二节“50~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提到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掌权时进行过一些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后果怎样?

生:(回忆并作答)

师: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与美国争霸,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加剧了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相继执政,但他们两人都很快病逝。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此,苏联开始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从1986年3月至1988年6月,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时期。但是由于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从1988年6月至1989年底,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时期。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1990年2月和7月,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及二十八大,把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变成苏共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针。在党的奋斗目标方面,宣布“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政治体制方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实行西方式三权分立;在经济体制方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建立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放弃民主集中制,“放弃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还担任了苏联的总统。

伴随政治体制“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分裂的趋势日益严重,些共和国的党已分裂,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新思维外交”过分热衷于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依赖和幻想西方大量经济援助,不顾一切实行妥协和退让。同时,“新思维外交”也强调东欧国家根本变革的必要性,积极评价它们的“自由化”改革,并为西方干预这些国家大开绿灯,从而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并导致华沙条约的崩溃和经互会的瓦解。

改革的失败和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使得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更改国名、国旗和国徽。随后,波罗的海沿岸另两个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相继独立。5月,叶利钦在执掌俄罗斯联邦大权后,发表“主权宣言”,与中央抗争。此后一年之内,苏联除吉尔吉斯斯坦外,其余14个加盟共和国都发表独立宣言或主权宣言,苏联已濒于解体。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联盟和原国名。此后,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共和国领导人,就签订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它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党内外的斗争急剧尖锐化。就在条约即将签署的时候,爆发了“八·一九”事件。

2.“八·一九”事件

师:什么是“八·一九”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并作答)

师:在苏联即将要被改成一个松散邦联的情况下,一些党的高级干部为控制局势,发动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3.“独联体”的成立和苏联正式解体

师:1991年12月,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定,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并将此消息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然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在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协定书》(即《阿拉木图声明》),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已停止,由俄罗斯代替苏联占有联合国安理会席位。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至此,社会主义的苏联经历了69年之后正式解体。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 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那么,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作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分析小结)

师:(1)历史原因。苏联从 20年代中期至 80年代中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许多弊端,政策上也有许多错误。斯大林时期经济方面的缺点是: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侧重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尽管从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但成效甚微。进入80年代,长期积累的经济恶果导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并且逐步激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案下载示例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案下载示例一》相关文章

tag: 苏联解体   九年级历史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九年级历史教案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