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的再现、联想与再创造

古诗欣赏的再现、联想与再创造

12-20 17:25:32  浏览次数:117次  栏目: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内容提要]

  中学诗歌教学的任务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基本思维方法,笔者认为主要有“诗歌意象与情节的再现”、“现实生活的迁移与联想”与“诗歌的再创造”。要尊重学生对诗歌的独特体验,个性化理解。

[正文]

  诗歌本身是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缺乏语言感悟能力的很难读懂诗歌,而古诗,由于用的是文言,离现在的年代比较久远,更是难懂。

  初一学生,虽然在小学中学过、背诵过一定量的诗歌,但毕竟语言功底较差,领悟诗歌的能力较弱,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那是一种蛮干的办法,教师将诗歌的大意“教”给学生,学生缺乏体验,恐怕对诗理解不透,最重要的是没有一种方法的训练,学生能懂这首诗,不见得能懂另一首诗。所以诗歌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特别是思维的方法。这是以一当十的武器。

  欣赏诗歌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有三种,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

  一 诗歌意象与情节的再现。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歌字面意思并不难,较好理解。而这首诗歌的理解过程正好呈现了诗歌欣赏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再现。这首诗歌重要的不是意象,而是情节,讲了一个故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旅游”一回。

  老朋友准备好了酒菜饭,邀请我到他们家去作客。朋友的家在农村,在去的路上,“村庄、绿树、青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到客人家里,打开窗户,农家晒谷子的“稻场”和场边的菜地一览无余。跟朋友边喝酒,边聊聊农活。离开的时候,客人甚至还发出了邀请,到重阳节再来作客,欣赏菊花的美景。

  理解了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已在不言中矣。全诗向我们展现的田园的风光美、纯朴的人情美、闲适的生活美,不知不觉在唤起读者对农村生活的向住。如果读者来自农村,那就会倍感亲切。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将全诗朗读给学生听,或将翻译随意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这种意境中去。

  二 现实生活的迁移与联想

  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人类的情感,如思乡、爱情、孤独等,它完全可以跨越时代,是相通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成为作者情感的很好的诠释。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全诗的诗眼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时,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有没有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事例。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董事长胡鑫镛先生,他在晚年创办了这所学校,培养21世纪的栋梁之才。还有些同学联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像邓小平在晚年进行改革开放的政治实践,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灰的功勋……

  三 诗歌的再创造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作者在写诗时,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特定的。而读者,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思想学识不同,对诗歌的理解也往是个性化的,独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瘐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意象丰富,情节简单,作者表达的情感也应该说是单一的。但蕴含在其中的故事却是丰富多彩的。我让学生设想这首诗的主人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学生思维的阀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主人公是一个落榜的考生,他十年寒窗甚至数十年寒窗,经历了考试的一次次失败,心灰意冷,心力憔悴。有同学说,他是一个失意的商人,做生意亏了本,两手空而回,甚至还不敢回家去见自己的亲人。有同学说他是一个逃难的难民,虽然家里没有到忍饥挨饿的地步,但家乡发生了战乱,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异乡谋生,而心中又怀着无限的不忍心,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有同学说她是一个寻找丈夫的女子,丈夫被征发去守卫边关,多年来音讯毫无,不知是死是活,她就不远千里,去与自己的丈夫会面,但思念、期盼、害怕……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马致远本来刻划的主人公是一个特定的形象,或者是他本人的某次特定的经历。但经过读者的理解,诗歌引发出来的是五彩缤纷的故事。有了这样的情节设想,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昏”“瘐”“断肠”这些关键词的含义了。

  懂得了对诗歌的再创造,也就用不着去争论“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中“推”字好还是“敲”字好。应该说在一定的情境下,这两个字各有千秋。如果和尚是晚上去会一位老朋友,或冒然去拜访一位故人,自然是“敲”字更恰当些。如果是趁着夜色出去散心,回到自己的房间,那“推”字恐怕更符合意境。

  诗歌不是一样实物,人的大脑也不是一面镜子。读者读了诗歌,不会像实物在镜子面前那样显出原形。诗歌本身是单色的,而读者的头脑是多色的,经过各个读者理解,加工,每首诗也变得五颜六色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①就中学诗歌教学任务而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对诗歌理解欣赏的基本思维方法。有了这样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就可以个性化地去解读诗歌,获得独特的体验。

注①: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古诗欣赏的再现、联想与再创造

《古诗欣赏的再现、联想与再创造》相关文章

tag: 联想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高考古诗词鉴赏大全,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 -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