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人年龄称谓

浅谈古人年龄称谓

12-20 17:26:11  浏览次数:488次  栏目:词语大全

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发现古人的年龄不直接说某人多少岁,而用特定的词语来称谓。古人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称谓,而同样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称谓。

曹操《龟虽寿》(七年级语文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暮年”,迟暮之年、晚年。“壮心”,不是雄壮的心,而是壮年的心胸抱负。壮年是人生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个时期不仅身体健壮,而且胸怀大志,是一个人最能做大事业的时候。人生三十岁称“壮”,又称“而立”,“而立之年”也指称三十岁。(下文详述)

古人对不同的年龄段是怎样划分和称谓的呢?

古人以每十年为一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的称谓,古人有两种体系,而且这两种体系并行于世。

一种体系是根据人的体能称谓。这源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楚辞·七谏·怨世》:“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句中的“悼”是指称七岁的小孩,“悼怵”是心里像七岁的孩子一样恐惧害怕。“耄”是指称八九十岁的老人,“耄思”是思维像八九十岁的老人一样昏迷混乱。可是不懂古人年龄称谓的人就把这个“悼”译成“悲伤”,原句形象的比喻荡然无存。

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弱冠”指称二十岁。辛弃疾《鹧鸪天》词:“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指称三十多岁。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老当益壮”不是说越老越健壮,而是说人到七十多岁的老年时,更要有三十多岁壮年时的宏伟志向。《梁书·张缅传》:“且年甫强仕,方申才力。”“强仕”指称四十岁。王褒《太保吴武公尉迟纲碑铭》:“及年逾艾服,任隆台衮。”“艾服”指称五十岁。《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耆艾”指称五六十岁的老人(耆,六十岁;艾,五十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期颐指称百岁老人。”

另一种体系是根据人的智能称谓。这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清僧》:“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立”指称三十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不惑”指称四十岁,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八徙官而一进阶。”“弱冠”指称二十岁,“知命”指称五十岁。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耳顺”指称六十岁。(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七十岁一般用“古稀”指称,杜甫《曲江三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后就用“古稀”来称谓七十岁,宋赵令畤《侯鲭录》三引东坡《再谪惠州》诗:“令阁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近古稀年。

除了上述两种体系,古代生活礼俗也产生了一些特定的年龄称谓。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笄,插住发髻的簪子),举行笄礼,同时还要另取一个字,因此“笄年”、“及笄”、“字人”就指称女子年满十五岁,“未字”、“待字”指称女子不满十五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举行冠礼,因此“弱冠”、“冠者”就指称男子年满二十岁。《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冠者”指称二十岁以上的男子。

此外,古人还有一些指某一时期的年龄称谓。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用“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指称少年和壮年时期;“老大”指称成年和老年时期。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指称少年儿童时期。《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分别指老年、壮年和儿童。

再如“春秋正富”指男子三四十岁,“半老徐娘”指三四十岁风韵犹存的女子。《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生尔时年三九。”是说诸葛亮那时二十七岁;“二八佳人”指十六岁的美女,这是以乘法计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吾”是十五岁;“年逾耳顺”是年龄超过七十岁,这是以加法计算。“年近不惑”是不到四十岁,“年近古稀”是不到七十岁,这是以减法计算。这些自是人人一看便知。,浅谈古人年龄称谓

《浅谈古人年龄称谓》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词语大全,词语大全范文,四字词语大全,教学资料 - 词语大全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