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经验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经验

12-20 17:26:11  浏览次数:982次  栏目:词语大全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架空词语”进行教学的现象。笔者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运用比较法”、“演示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游戏法”六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其理论支持进行有效性的实践重建。让教师有技巧、有方法实现具有丰富意义的词语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效的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 维果茨基曾经把词语的内涵划分为“个人内涵”“客观意义”两个部分。所谓“个人内涵”就是词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概念和感知。而“客观意义”则是这个涵义中最稳定,最统一和最精确的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字典,词典上的解释)。斯米尔诺夫指出:“语词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教者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若去粘讲,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经验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