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12-20 17:33:16  浏览次数:277次  栏目:历史评课稿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例如,商鞅变法中作出了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的整体变化,还要掌握其组成部分,如中央机构、监察制度、地方管理、文化控制措施等在各阶段的变迁。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3)西汉时期巩固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
    (4)隋唐时期完善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
    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
    (8)清朝后期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3.评价: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小农自然经济为主;(2)从国家所有向私人所有转化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形成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的三种途径:军功赏赐;土地兼并;土地买卖。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3)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虽然产品十分精美,但生产不计成本。
    (4)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在不断发展。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因为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庄园制,其经济单位远远大于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可以在庄园内解决,无须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而中国农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交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1] [2] [3] [4]  下一页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大盘点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