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美国高考(下)

近看美国高考(下)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253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美国名校为什么招收流浪女和流浪汉?

  除了学业指数,综合素质,还有些东西对招生也会产生微妙影响。

  我们爱用“书香门第”来形容一个人的家学渊源。来自“书香门第”的学生往往都很用功,成绩也好。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大学招生时,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也会比较有优势。殊不知,美国大学在审核学生的申请材料时,却是另一番风景:如果你的父亲是教授博士,母亲是医生,家庭年收入十几、二十万美元;你的SAT得1400分,学校成绩(GPA)3.7,大学招生办会认为这不仅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还应该更好才对。

  相反,如果你的父母亲只有初中学历,其中一人还失业,你的兄弟姐妹又一大堆,你还是老大。为了承担家里的部分担子,你每星期不得不打工20小时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SAT还能得到1000分左右,学校的平时成绩能保持3.0以上,很多好大学可能都会考虑录取你。因为他们觉得,你不但是一个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而且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还能保持一定的学业成绩,如果再给你提供一份足够的资助和一个良好的大学环境,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近,美国在上演一部电影,名字叫《流浪女读哈佛》。这部电影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哈佛曾招收一个叫“Liz Murray”的纽约市布朗区的流浪女孩。这个女孩的妈妈得艾滋病死了,父亲又呈HIV阳性,家里穷得丁当响,连一张床也没有,不得不常常去吃救济餐,然后就倒头睡在桌子上。

  这个流浪女孩是否有SAT“高考”分数,学校成绩有多少,我无法得知。但绝对不会是“高考状元”!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洛杉矶时报》8日讯:48岁的退役军人迪威特(Duane De Witt)虽然命运不济,但是从来没有放弃取得美国最有名学府之一的柏克莱加州大学学位的梦想。曾经是流浪汉、露宿公园的迪威特,凭著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上个月非但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代表毕业生致词。在强调教育价值上,他的现身说法比任何政治人物、名流或学界人士更有说服力。

  迪威特是独生子,只有一个经常失业、患有精神病的单亲母亲。他18岁入伍,在军中接受过呼吸道治疗技师训练。退伍后曾短时间就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对当地很少人是游民和其社会安全制度留下深刻印象,并种下他有朝一日以协助美国穷人享有同样低廉住屋为职志的心愿。

  为了照顾母亲迪威特返回加州后,找不到全职工作,20多年来做过一连串临时工,年薪从未超过2.7万元。同时他在圣塔罗莎社区学院选读斯堪的维亚(北欧)的语言与文化课程,指望将来再到丹麦研究公共住宅制度。同时,他一边教几个外国学生英文,一边打听申请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资讯。

  在经过四次被拒的挫败后,迪威特决定亲自求见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董事。

  他打的是退伍军人牌,虽然他只有一分钟时间说明希望就读该校的理由,但他的强烈求学意志终于打动了他们。2000年5月1日他45岁生日的那一天,他得到了入学许可,在专攻地区计划、斯堪的那维亚研究与新闻学的综合学科系就读。

  为了避免长途通勤,又租不起公寓,迪威特选择暂时以学校附近的公园为家,每天早上到学校的厕所梳洗。其间小偷把他二手车里的东西偷窃一空,包括他的书和笔记。不过迪威特从不抱怨,他总是看事情的光明面,一心专注完成学业。在诸般逆境中,他的平均分数是3.8,除了一门功课是B+以外,其他全是A。最后他的毕业生致词稿在众多申请者中雀屏中选。

  在简短演说中,他鼓励同学回馈母校,让更多弱势族群加州学生能够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来他希望成为一位流浪汉问题专家。

  不管是现代版的“灰姑娘”上哈佛,还是“流浪汉”读伯克利,讲的是美国大学招生的一个特殊政策,即对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在录取分数和其他要求上相对宽松和倾斜。那些城区贫民窟的学生,特别是非洲裔和拉丁族裔孩子,SAT能达到1200分以上,将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甚至还可能得到特殊的资助。

  美国大学不厌其烦向学生“求爱”

  美国的大学招生过程很像生活中的“谈恋爱,找对象”。特别是大学和申请者之间互相追逐,非常有意思。

  第一个阶段,大学追着学生抛绣球,把考生“追”得迷迷糊糊。

  美国的高中生从高二开始,就参加“高考预考”。高三年级,又参加第二次。

  PSAT于每年的10月中旬举行。约一两个月后,成绩一出来,各个大学就纷纷向举办PSAT考试的机构购买有关成绩段的资料。各个大学分析有关考生的资料以后,就向这些考生发出热情洋溢的信件,并且不断地寄各种咨询卡和设计精美的画册。

  纽约大学是一间名气很大的私立学府。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2002年全美综合大学的“龙虎榜”,该校排名第32位。纽约大学每年接到约3万学生的申请,录取率约为29%。

  纽约大学并没有因为自己优越的条件而“守株待兔”———等待申请者找上门来,而是主动出击去争夺生源。我的儿子矿矿在2001年2月份左右接到纽约大学“投石问路”的信件。当时,矿矿还在读高二,离高中毕业还有两年半的时间,还没有参加第二次PSAT考试,而当时矿矿仅达到全国96%的水平。在整个招生过程中,纽约大学给矿矿寄的信和各种材料不下10次。排名第13位的华盛顿大学前前后后给矿矿寄来的各种信件和材料恐怕超过20次。

  纽约大学在2001年9月份的邀请信中简单地介绍了纽约大学,然后就开门见山地要求矿矿到纽约大学去参观,并热情地表示在这一年里将不断地同矿矿联系,直到帮助矿矿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学校为止。

  收到邀请书一个月后,我们又接到一张明信片式样的邀请卡。精美的邀请卡上写着“了解纽约大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来学校看看”。由于接到各种学校的邀请信太多,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所作为矿矿准备申请的学校。纽约大学没有在矿矿的考虑名单中。我当时想,我们没有同学校联系,纽约大学一定会从中得知我们的意向,以后可能就不会再联系了。谁知,纽约大学的热情不减。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接二连三地寄来了四五张邀请卡,而且一张比一张更漂亮,一张比一张更详细。当然,“名目”都不一样,有的是“自由参观”,有的是“招生接待会”。

  与此同时,他们还专门给矿矿寄来了为高三学生编写的几期简报。简报印制精美,谈的都是申请者想了解的问题。2002年春季的简报介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介绍了在学校工作的机会,介绍了纽约大学历届毕业生的成就……主题是“这里是你的未来”。2002年冬季的简报是在2003年元月一日申请截止日之前收到的。整个简报讲的就一件事:做决定———上哪个大学?督促学生做出最后的决定。有一篇文章光看标题就很吸引人“还决定不了专业?没问题!”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选修什么专业心里没底,这篇文章就是安慰这些人的,告诉他们现在决定不了专业没关系,到了学校以后还有时间再考虑。

[1] [2] [3] [4]  下一页

,近看美国高考(下)

《近看美国高考(下)》相关文章

tag: 美国高考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