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谈《背影》

叶圣陶谈《背影》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70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这一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着它。现在我们选读它的中部。删去的头和尾,分量大约抵全篇的三分之一。

一篇文章印在书上,随处加上点句符号。我们依着点句符号读下去,那里该一小顿,那里该一大顿,都不会弄错。但是语句中间并没有什么符号。我们就得用我们的心思,给它加上无形的符号,把它划分清楚。譬如看见“父亲要到南京谋事”,就划分成“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看见“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就划分成“我-也-要-回-北京-念书”。这一番工夫要做得完全不错,先得把生字、难语逐一弄明白。譬如,“句”字同“留”字,“踌”字同“躇”字,“蹒”字同“跚”字是不是连在一起的呢?“一股脑儿”是不是“一股的脑子”的意思呢?这等问题不解决,语句就划分不来。解决这等问题有三条途径:㈠凭自己的经验。㈡查字典。㈢请问别人。

语句划分清楚了,自然就能够辨明那几个是最主要的词儿。例如读到“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儿只是“叫-茶房-去”,读到“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儿只是“我-铺-座位”。这样的时候,读一篇文章就不致有弄不明白和误会意思的弊病了。

这篇文章里,生字、难语似乎很少,在程度好一点的少年看来,也许可以说没有。我们姑且认定,读者对于这篇文章完全能够把语句划分,辨得出各句里的最主要的词儿来了。现在就给读者谈谈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段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咛再四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

[1] [2]  下一页

,叶圣陶谈《背影》

《叶圣陶谈《背影》》相关文章

tag: 叶圣陶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