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调动诗歌阅读中的通感

温儒敏:调动诗歌阅读中的通感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346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自古以来写春天的诗歌很多,林庚这首《春天》仍然独具特色。和古诗不同,该诗没有讲求押韵和平仄,句式也长短不一,是非常自由的现代诗,一句赶着一句,很是随意,但读起来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会有某种很自然的心理韵律生成,就如同春天到来那种蓬勃、自由、跃动的节奏。此诗适合朗读,要把握阅读的语感,体会那种因语感变化所带来的特殊韵味。

开头一句用“草的荒芜”来比喻春天的心,给人陌生而又惊讶的感觉。 草无论怎样“荒芜”,时候一到总要返青,而且是无边无际的,这景象让人有种生命伸展的强烈渴望,也就是“春心”荡漾吧!接下来两句也是写春心的:“随便的踏出门去/美丽的东西到处可以拣起来”。这里的“随便”是一种放松,是春天所独有的“慵懒”和“散漫”‘人们不必受什么约束,完全可以开放自己,投入大自然当中,那样“美丽的东西”就会到处呈现。用“拣起来”这样很具体的动作,来表达春的发现,本来难于名状的感觉,似乎也可以很现实地捕捉了,这写法很是别致。意犹未尽,又上来一句“少女的心情是不能说的”,还是写春心荡漾,那种生机勃发的意味如同少女飘拂不定的心情,如此丰富,却又毕竟只能意会,难于言传。

下面的4句似乎也较为具体,写 “春雨”和“行人”,等等,其实进了一层,是对春的到来所引发的人生感悟。当然,这种感悟不是议论抒发,还是通过感觉来引发。那从天落下的“雨点”,不定就落在谁的身上;而春的“召唤”往往不也这样,给人 “突然”的感觉吗?习惯于冬天的浑浑噩噩,冷不丁给“雨点”唤醒了,这种感觉有些陌生,有些神秘,你会突然意识到一个美丽的季节到来,人生重新被点亮,又变得新鲜活跃了。春心被唤醒,感觉在变化,世界一下子也变得那么温馨美好,“行人”呀、“雨伞”呀,所有琐碎的事物全都那么美,连车上不相识的人彼此“邂逅”,也那样和谐亲切了。这就是春的氛围,也是春心的感发。

意犹未尽,顺势又来了“含情的眼睛”和“潮湿的桃花”两句,同样是顺着春雨的描写而来的,但这两个意象的互相映衬,除了继续给人以春的美丽的联想,也许还会有些疑惑。是“少女”的眼睛?是“行人”邂逅的眼睛?还是是春心焕发后所有人都变得多情的眼睛?不必拘泥地理解,总之,是换了一副眼睛,是春天给大家带来好心情了。

最后两句仍然在写春雨,却用“江南的雨天是爱人的”结束,像是一种说明,又像是一种慨叹,含义有些朦胧,有些歧义,可以做不同的解释。“春心”本来就是含蓄的,模糊的,是个人的,隐秘的,说得太白反而可能捕捉不了,有些歧义我们会觉得正常,正好可以满足对春天各种层面和角度的理解。看来诗的朦胧有时可以增加阅读想象的空间。

此诗的阅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调动“通感”的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全都在貌似凌乱的没有逻辑的意象组合中互相融会触发。“潮湿的桃花乃有胭脂的颜色/水珠斜打在玻璃车窗上”——这里有颜色、香味、声音和触感,甚至还有“第六感官”印象,混在一起给人春天的特殊感觉。春天是什么?每个人都了解,但难于明白表述,这首诗把各种对春天的感觉融会到一起,五光十色,回环往复,那种氛围出来了。诗的长处在于表达丰富复杂的情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有时诗歌表现感觉会和惯常的逻辑思维不合,象这首诗东一句西一句,似乎有些凌乱,用逻辑直解的办法是理不清的,只能而用感觉去体味,有时还要靠直觉,如果阅读中把“通感”调动起来了,就能处处发现春天的景象,引发春心的跃动。

 

,温儒敏:调动诗歌阅读中的通感

《温儒敏:调动诗歌阅读中的通感》相关文章

tag: 诗歌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