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12-20 17:26:02  浏览次数:748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
金圣叹评《水浒》——林冲的性格只有两个字:忍和狠。幼时读《水浒》,并不太喜欢林冲,总觉得他太窝囊,不如武松、鲁智深那样快意恩仇。长大再读,当然另有一番感受,我通读《水浒》中的林冲故事,有了重要发现:把林冲的性格放在他一生的大背景下看,他遇事总是先忍,后狠。高衙内调戏妻子,忍;高太尉设计陷害,忍;野猪林遇险,忍;只有在仇人火烧草料场,欲置他于死地时,才忍无可忍,果断出手,手刃仇敌。上梁山,王伦一再刁难,他总一个字——忍,一忍再忍,最后才火并王伦。而文中与洪教头交手的经历,也可看作他一生性格的缩影——先一忍再忍,再果断出手。有了这以上的理解,我觉得对林冲的人物性格把握还是到位的。可是有一次公开教学,竟在对洪教头的理解上出了岔子。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美美地读了课文之后,我又祭起了自己惯用的法宝――对话,让学生直面书中的人和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林冲,对洪教头,对书中的人和事,你有什么要说的?”我似乎成竹在胸。
对林冲的看法,学生主要就他的“忍”来发表见解,争执点在“遇事该不该忍?”“这样忍到底好不好?”这一切在我意料之中。我引导他们认识林冲的处境,从林冲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终于弄明白:林冲的忍不是一味退让,而是不愿因一言动怒,因为他有涵养有武德;不愿在柴进庄上与洪教头动手,是顾全朋友面子,说明他知分寸;带罪之身,不愿与人动手,说明他有头脑。这样,就加深了对林冲这个人物性格的理解。
我看看差不多了,及时调整方向:“谁来谈谈洪教头呢?”
“我觉得洪教头很浮躁,他明明武艺不如林冲,却一逼再逼,最后自讨苦头。”
“我认为洪教头很骄傲,没有真才实学,还故意逞能。”
……
这些回答都在我设计的圈内。课堂似乎可以平稳地推进了。
突然,学生中冒出一句:“我倒认为洪教头没什么不对!”是一位胖胖的男同学。
我先是一愣,继而一喜:有不同见解了!且看我施展手段。
“谈谈你的高见。”我很真诚。
“我认为洪教头向高手挑战,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样武艺才能有进步嘛!”他说得振振有词。
“嗯……似乎有些道理。不过……”我故意拉长了腔调,不置可否,转向大家,“你们有什么看法?”
这下,球又踢给了同学,他们可有话说喽!
“不对,教头哪里是切磋,他分明是要办林冲难堪,居心不良!”
“切磋武艺哪能这样狂妄,他简直目中无人!”
“他不知天高地厚!”
……
乱棒之下,这位胖男生愣在那里,无从招架了。
我呢?当然――“见死不救”。
过了一会儿,觉得差不多了,我才来帮他收拾残局:“好,停下来,停下来!你们先说――如果洪教头真的是向林冲讨教,要切磋武艺,这对不对?”
“对!”同学们回答。
“但他错在哪儿?”我岂能一股脑把我的高见抛出,还是先看他们雄辩一番。
这下,学生讨论有了方向,总结出洪教头几条错处:1.用心不好,非善良之辈;2.狂妄自大,无自知之明;3.对人无礼,不讲武德。
看来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深入,我顺势又往下引:“拿洪教头和柴进比,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一时嘎然,没弄明白什么意思。
“林冲以前是什么人?”我作进一步引导。
“八十万禁军教头。”
“现在呢?”
“犯人。”
“但他在柴进眼里一直是什么?”
“英雄。”
“对,柴进敬重他什么?”
“武艺。”
“人品。”
“那么洪教头呢?他把林冲看作什么?”话锋一转。
“犯人。”
“骗子。”
“他看重林冲的什么?”
“身份。”
“地位。”
我突发灵感,一枪中的:“今天,如果不是作为囚犯的林冲来到柴进庄上,而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他,你猜猜洪教头会何作姿态?”
“巴结还来不及呢!”
“肯定会阿谀奉承!”
……
至此,洪教头的小人面目昭然若揭。
反思
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抛出一块砖——“谁来谈谈洪教头呢?”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自由度大,应该允许学生知无不言。课前预设学生建立在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上,应该基本上会把洪教头定为“反面典型”的。
哪知道,变起仓促,引出一块玉来:“我以为洪教头,挑战没什么不对!”因此引发了学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剑拔弩张,不可开交之际,教师又抛出第二块砖——“拿洪教头和柴进比,你们以为如何?”,《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tag: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