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遵循儿童认知特点,改进数学教学

二、遵循儿童认知特点,改进数学教学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199次  栏目:数学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使我深刻认识到儿童学习数学有其明显的特点和规律。对我来说,这个认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逐步提高和加深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最大成功。

  (一)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儿童思维有其特点。一般来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即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与他们的感性经验相联系,借助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根据这样的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

  数学中的概念同其他科学中的概念一样,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在概念教学中,我尽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记忆、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和掌握概念,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灌输给学生。教材中有些概念,往往以定义、公式等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和处理教材,必须把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并从中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如关于“圆锥的体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不多,是用实验的方法得出

500)this.style.width=500;" >

  这样的内容我讲过近40次,其中有两次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1979年,我接受一次市公开课教学的任务,讲的是圆锥的体积。在课堂上做实验,是“老师做实验,学生坐着看”。当时学生把计算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大多数还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我觉得很满意。公开课完了,学校校长对这一节课马上跟踪做了调查。从卷面上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女学生

500)this.style.width=500;" >

  我问她为什么写两个算式?她说,“平时我把公式背得很熟,一紧张,我就叫不准是除以2还是除以3,就想了这种办法。”她又补充说:“当时老师做实验,我也没看清楚是倒2次还是3次。”这个问题等于给我留了新的研究课题:怎样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1983年,我又一次接受了哈尔滨市公开课教学的任务,还是讲圆锥的体积。由于教学设计比较切合学生实际,加强了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两组教具:一组是按教材的要求做一个圆柱和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另一组是一个圆柱和这个圆柱等底,高为圆柱高的3倍的圆锥。因为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让每个学生都能用上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做实验。

  两次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上课学生都争着汇报做实验的结果和不同的体会。就在热烈的争论中,学生清楚地回答了两个问题:(1)圆锥

500)this.style.width=500;" >

  )而且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们手拿教具,能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例如:

  学生甲:“实验结果证明:和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锥的高是等底圆柱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相等。”

  学生乙:“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而且它们的底面积相等。所以,这个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相等。”

  学生丙:“因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是把圆柱体积缩小3倍就是圆锥的体积,再把圆锥的体积扩大3倍,就是等底不等高(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的圆柱体积。”

  这是3名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再看全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公开课上完,学校校长当场对学生做一次跟踪调查。出了如下4道小题:

  (1)圆柱底面积是4.5平方厘米,高2.7厘米,求圆柱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

  (3)圆锥的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求与这个圆锥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的砂堆,高是1.5米,底面周长是12.56米,求这堆砂子约有多少立方米?

  同是一样的内容,同是用实验的方法,同是一个老师讲,教学效果为什么有明显的不同呢。下面是两次公开课,学校对教学效果跟踪调查的记录。

500)this.style.width=500;" >

  1979年公开课上做的实验仅仅是想把知识教会,办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忽视了让学生参与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1983年这节公开课,从备课开始就为学生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脑动手做了充分准备,所以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对问题理解得深透,对知识掌握得牢固。因而概念教学,必须加强直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统一起来,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完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一个新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29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像开中药铺似的罗列了一大堆单个的材料,便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也就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因而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一直着力于培养学生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

  结构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学习的本质,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学生只有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才能形成知识网络,利于知识迁移。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方法和态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用中国的一句古语来说,就是“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

www.nx899.com

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迁移的能力,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境,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做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为此,我采取了下面一些做法。

  1.留“甩头”和找“接头”为知识迁移铺路。

  留“甩头”和找“接头“是指前一堂课所留的“甩头”,是后一堂课要找的“接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际上都是指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的连结点,促使学生不断发展认知结构,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 [2] [3] [4]  下一页

,二、遵循儿童认知特点,改进数学教学

《二、遵循儿童认知特点,改进数学教学》相关文章

tag: 教学  数学  儿童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