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连万家》教学反思

《通信连万家》教学反思

12-20 17:26:02  浏览次数:872次  栏目:科学历史反思

《通信连万家》教学反思
当前,品德课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品德课难教。为什么?课本呈现给我们老师的只有几幅简单的活动图,文字的支撑很少,需要我们老师花大量的时间根据课本资源的价值取向,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充实课本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满有活力。如何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呢?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启动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如果能把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可以让课程包含许多学生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学生生活于群体之中,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为课程资源。

(1)善于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通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通信方式,根据课前调查的情况,传真机对于学生相对比较陌生,但有几位同学,家里做生意,经常接触传真,对传真的使用也了如执掌,所以就把这些学生的生活经历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向学生介绍传真。

(2)善于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一种主体活动过程,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获得最佳效果。

在“合理选择通信”这一环节,课本资源是讨论儿童节如何邀请各方的来客,但考虑学生的实际:莱芜雪野有个世界航空节,每年都很热闹,而且莱芜人有邀请亲朋好友的习俗,所以就挖掘生活实际资源,把主题活动改为:航空节的邀请,依据课本主题内容,寻找学生兴趣所在,开发“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让教学内容更丰富,使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兴趣。

(3)善于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不同的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第一,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等。学生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和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第二,善于利用学生多样化的探索成果。新课程倡导价值体验的多元化,对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应予以肯定。在“合理选择通信”这一环节,学生的选择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这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是适合学生自己的,都给以肯定。

二、目标是课程选择的衡量者

1、围绕活动目标,选取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如何选取最优的课外资源呢,我们要深入解读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确立活动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课程资源。《通信连万家》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是书信的传输过程和现代的一些五花八门的通信方式,根据教科书这一资源,参考教学用书,我们得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身边的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围绕教学目标我们补充了生活中的一些课程资源,引入《沉船》这一故事,通过多媒体的再现,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电话这一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带给我们人类巨大的作用。

2、服从活动目标,合理形式呈现

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当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而不能首先追求课程资源形式的新奇。例如《通信连万家》的第五环节:链接生活用通信,当初的设计是让学生把通信的过程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表演上去,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合理选择通信,和活动目标背离,因此最后此环节定为访谈,把学生为何选择此种通信方式的原因,作为课程资源。

3、 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
大量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实践证明,许多课程资源就是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的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通信连万家》的活动二:漫话通信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通信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在这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是有利资源,老师抓住120救人的这一事例,渗透特殊号码的教学,完成了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通信连万家》教学反思

《《通信连万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tag: 教学反思  通信连  万家   科学历史反思,科学历史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科学历史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