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大文本”与“高级读识”

文学教育、“大文本”与“高级读识”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64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温儒敏:系里每年都有老师开一些经典导读的课,比如《左传》、《论语》、《孟子》等等,一学期就读一两种,可以磨磨性子,把书读透,让学生多少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如果认真读懂一两种古代典籍,古汉语也就基本过关了。

我们希望尽量通过一种文学(文化)的熏陶浸染,来提高学生的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途径。注重基础训练,打好底子,读的多是经典的文本,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他们以后再接触诸如文化研究、“阅读”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等“大文本”,也就比较顺理成章。

张旭东:我曾经任职的Rutgers University 有一个很大、很强的英文系,在传统英美文学研究和前沿理论、文化研究方面都很活跃。我参加过他们一个长达一年的教授讨论小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美国文学教育的重新定位。Rutgers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叫advanced literacy,翻译过来应该叫“高级读识”。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英文系(相当于我们的中文系)并不只是教教文学史、读读作品,培养几个文学研究的专家就完事了,而是要以训练和提高学生高层次的、全面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为己任。当代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在文学和文化研究内部,新现象、新问题、新学科、新的流行话语和学科话语层出不穷,在文学研究的所谓“外部关系”上,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宗教、种族和性别问题等缠绕在一起。对此,很多学者,更不要说一般的公众,其实是缺乏阅读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不识字”的。我们朋友间有时候开玩笑会说某某是“电脑盲”、“外语盲”,对流行文化或经济学基本问题一窍不通,“毫无感觉”,就是说这些人在某些方面其实是“文盲”。这个阅读能力是广义上的,不光是怎么读文学作品,还要阅读当代社会的各种符号体系,比如影像、广告、城市空间、社会组织系统、意识形态编码等等。也就是说,这种“高级读识”是培养学生对社会运作的各种形式,大的小的,抽象的或具体的,都要有特别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知道怎么透过表象去理解本质。这种阅读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条件,而文学阅读和文学作品分析则是培养和提高这种综合能力,是把这种知识和能力系统化、理论化的最基本的模式。

古代中国人认为会读诗书的人也大致具备治人或管理社会的能力,这种人文教育的理念放在今天看并不落后,只是要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种种复杂性和更高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单纯地强调现代专业技术教育,或单纯地固守古典人文传统,都无法应付我们目前面对的局面。美国的英文系和中国的中文系都是“国文系”,又都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超过了传统国文系的格局,不得不面对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力量思考和发言。

,文学教育、“大文本”与“高级读识”

《文学教育、“大文本”与“高级读识”》相关文章

tag: 文学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