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给予树》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给予树》

12-20 17:26:02  浏览次数:472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物归原主——柳暗花明
江苏省丹阳实验小学张学伟
 案例1:老师,我还是不懂。
那一天,我们学习31课《给予树》:
在初读课文时,考虑到课文比较长,识字量较大,其中有些词语与学生的生活之间有距离,我就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词语手册》,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这样理解不懂的词语。在接下去的学习中,对“诚挚的祝福”、“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如愿以偿”等词语就在仔细学习课文内容时结合具体的言语训练深入理解,对“圣诞节”、“采购”、“援助中心”等词语就让孩子们自己理解,不做重点讲解了。
然而未曾想到的是,在学完课文之后,有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老师,我有问题。”
举手的是小莹,她是一个热情善良的女孩,但是在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上有所滞后。因此,听到这样的声音,同学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她,不少都含有责备的意思,有的甚至小声嘟哝着:“老师都讲过了,还有不懂吗?”言外之意好像是:“你真笨,课文学完了,还提什么问题呢?”
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不能轻视这一问题。我们传统的教育往往将课文学习止于结论,认为学完课文就不能再提出问题,虽然我们的孩子才读三年级,他们可不能因此而带着这一印象继续他们的人生学习之路。
于是,我微笑着平静地说:“没关系,有问题就应该大胆提出来。不要怕,请你大声地说说你有什么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一定都会帮助你的!”同时,我又看了看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
听了我的话,同学们的表情有了变化,许多双眼睛里又充满了求知的渴望。小莹也大胆地站起来,说出来自己的问题:“老师,什么叫援助中心?我不懂。”
看来,我的预设出了问题,以为有些词语学生自己看解释就能够理解,其实,《词语手册》等工具书的注解还是比较抽象的。比如这个“援助中心”与“圣诞节”虽然都是跟生活有关的两个词语,但两者与学生生活关系度是不同的。因为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是能够感受到“圣诞节”的一些情形的,而“援助中心”就相对要少一点。
于是,我立即说:“是的,虽然老师请大家刚才自学了这些词语,自己动脑筋理解它们的意思。但小莹还是不懂,小莹,你能够把解释上的这个意思读给大家听吗?”
“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小莹用清脆的嗓音认真地读后,难为情地说,“我还是不懂。”
“你能够这样提出问题来,就会不断进步的,老师不仅不批评你,还要表扬你呢。”我耐心地说,同时引导大家:“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这样的慈善赞助机构吗?”
“我知道!”小元高兴地说,“就是这样的地方,里面有一些工作人员,放着一些捐款箱之类的东西,还有像课文中这样,放着一些挂着许多卡片的‘给予树’,然后大家去捐款,或者摘下上面的卡片,根据写着的要求给卡片上的人一些帮助……”
“我看见过。上次在阳光广场,妈妈带我去参加宁波市万人助学活动。一个小时里,宁波市民就将要捐助的一万个贵州学生给‘抢’光了。那时候的阳光广场就好像一个援助中心。”小黄抢着说。
“哦,我懂了,我懂了!这个活动,我也参加过。”小莹兴奋地说,“谢谢大家。”
“不用谢。”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笑了。
看到这些,我也不由感动地说:“同学们,老师很高兴地看到大家让小莹也能够如愿以偿地解答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同时,自己也获得了进步。‘学贵有疑’,愿大家今后也能向小莹学习,有了问题要大胆地说出来。愿你们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小莹听了,更激动地说:老师,我又进一步明白了课文中‘如愿以偿’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一种温暖的情感在我们的教室流溢……
反思
回顾这一案例,我又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学生的生命成长离不开我们教师的价值引导,而这样的价值引导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能动地生成与建构之上的。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出乎原先的课堂预设的时候,教师遵循的基本理念是:
1.尊重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在处理上述教学意外时,根本没想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这样的提问是出乎自己预设的,就可以轻描淡写或者置之不理,而是抱着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即使她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先了解情况,耐心倾听她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对症下药,恰当解决。因为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知识、文化上的优势,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处于年龄、阅历、文化背景上的弱势,作为教师更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面对学生高高举起的手,听到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的声音而无动于衷。,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给予树》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