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958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其三,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论。宋人笔记中有关于李清照晚年改嫁张汝舟的记载,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又有“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狙侩之下材”,“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等语句,所以,历代均有人认为李清照晚节不保,以改嫁张汝舟一事诋毁李清照。明清之时,曾有俞正燮、陆心源为其辩诬。进入新时期以后,这一问题再度引起争论。如刘忆萱针对黄盛璋的观点发表了《李清照研究中的问题:与黄盛璋同志商榷》 (《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一文,认为黄盛璋提出李清照“晚年改嫁” (分见《李清照事迹考》,《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李清照与其思想》,《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2期) 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理解和主观臆测的论断”。之所以会出现李清照“晚年改嫁”的说法,是因为李清照南渡后“写了些托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对统治集团的揭露和批判是极为尖锐的”,所以,有人“借端闺阃”之事来诬陷李清照,其实,李清照并未改嫁。与此同时,郑国弼发表了《李清照改嫁辨正》 (《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一文,对李清照《报内翰綦公崇礼启》一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考证,认为“李清照五十岁而犹改嫁,根本不是事实”。与此同时,荣斌也发表了《“清照改嫁”难以否认》 (《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一文,依据《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一语,指出这显然是指媒人的花言巧语。在这一篇文章中,他又从诠释《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的“怀臭”、“抱璧”、“刘伶之肋”、“石勒之拳”、“谈娘善诉”、“李赤入厕”等典故入手,认为这是“借以说明新夫品质卑劣,与自己无法匹配”,“追悔莫及,唯有涉诉,以求解脱”。因此,荣斌得出了李清照确实曾经改嫁的结论。荣斌的观点引起了时人的注意,黄墨谷发表《为李清照“改嫁”再辩诬:答容斌同志质疑》 (《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 一文与之进行争论,他指出:李清照曾遭“颁金通敌”的诬陷,而“改嫁”说犹如“文革”时的不实报导,属于诬陷之辞。更何况,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故虽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誓言,因此,李清照未曾改嫁。张学忠《论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 一文则以承认改嫁为前提,认为“改嫁一事绝非李清照的污点,而且又一次证明她藐视礼教的传统世俗观念”。

 

争鸣对于推动学术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种观点之争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新的意见。如靳极苍在《李清照“改嫁”问题的实况和性质》 (《学术论丛》1995年第1期) 一文中针对改嫁说和辩诬说不同的观点指出:李清照并没有改嫁,之所以会出现改嫁说,是因“颁金之谤”出现了错判的“官文书”,以致张汝舟“强以同归”。因此,后人遂提出了李清照曾经改嫁的说法。改嫁说是不能成立的。也就不存在为李清照辩诬的问题。靳极苍的意见虽然是个人的,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其论点的支撑点依旧是传统的文化意识在起作用。今天看来,李清照是否改嫁并不重要,如果探讨这一问题的立足点仅仅是纠缠事件的本身,无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过来说,如果这一事件的探讨有利于李清照文学成就的研究,那么,则有待于深入、进一步找出证据加以申明。但我们认为,即便李清照确实曾有改嫁一事,那是否就可以说李清照晚节不保呢?是否因此会影响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呢,是否会影响对她的人格的评价呢?这些都是不辨自明的事情。

 

二 思想意识及“易安体”研究

 

学术界历来主张南渡是李清照思想变化及词风变化的分界线。靖康二年(1126)四月,金兵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押辅臣、乐工、工匠等及大量财物北去,汴京为之一空,北宋灭亡。此前,在李清照个人生活的经历中又出现了丈夫赵明诚之死的事件。由于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去不远,故学术界认为,国破家亡极大地刺伤了李清照,是促成其思想变化以及词风变化的关键。例如,黄盛璋发表在1959年第2期《山西师院学报》上的《李清照与其思想》一文认为,李清照“前半生生活在北宋四十多年之间”,“生活的内容既是非常贫乏的,同时又是年少负才,没有遭遇到什么大的波折”。而“后期的创作无论在风格与内容上都有了比较显著

www.nx899.com

的改变”,“她的作品不再像青壮年时代那样逞才显能,而由惊词险句一变而为平易浅近”。郭预衡于1961年第2期《文学评论》上发表了《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一文,认为李清照“在北宋亡国之前,对国计民生并不关切”,而在北宋亡国之后,她的作品则“代表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阶层的情绪”。

 

承接这一思想的余绪,新时期以来,研究者对李清照以南渡为界的思想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以纪念李清照诞辰九百周年(1984年)为契机,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改革开放以来李清照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一高潮中,人们对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如邓立勋在《试论李清照词的思想与艺术》 (《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一文中指出:纵观李清照一生,她“既不满于 北宋社会现实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满于压抑女性的自身命运和生活环境”,因此她具有反抗封建势力的文化精神。王延梯、胡景西在《爱国作家李清照》 (《文史哲》1985年第2期) 一文中,将李清照的思想定性为“爱国”。为此,李东文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在《“爱国词人李清照”欠妥》 (《昆明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一文中列举李清照晚年的作品《端午帖子词》,认为“日月尧天大,璇玑舜历长”、“至尊千万寿,行见百斯男”等为奉承之辞,由此推导出李清照后来做了“阿谀买宠,丧失气节”的事情。这种认识是否稳妥自然是值得商榷的,但它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研究禁区已经不再存在,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发表看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相关文章

tag: 李清照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