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958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李清照有《漱玉集》传世,她流传的作品不多,没有争议的作品只有四五十首,其中一些作品的写作年代与地点仍是人们研究、争论的对象。盛静霞在《李清照〈浯溪中兴碑颂〉写作年代商榷》 (《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两首诗《和张文潜 韵》的写作年代“至迟在南宋秦桧得势之后”。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有“人老建康城”一句。宋以来历代总集和《漱玉词》辑本中,《乐府雅词》、《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三李词》都作“人客建安城”;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人客远安城”;四印斋刻本《漱玉词》、赵万里辑《漱玉词》作“人老建康城”。今人辑注本中,以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影响最大,他认为应该以“建安”为是。为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蕃在《李清照〈临江仙〉词作于建康说》 (《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一文中对《临江仙》一词进行了辨析,认为李清照根本就没到过“远安”和“建安”,这首《临江仙》,就地点说,已指明秣陵城为建康。“就时令说,又言明归春、踏雪、试灯,则此词只能是建炎三年初春在建康时所作。”刘瑜在《李清照〈摊破浣溪沙〉词作年初探》 (《锦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一文中指出:《摊破浣溪沙》这首词在古代的诗集中均未注明写作年代,今人编的《李清照集》 (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也未注明写作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又将此词说成是李清照暮年之作。刘瑜根据《金石录后序》和《摊破浣溪沙》的内容论证,此词应作于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殁之后的闰八月的上旬,地点在建康”。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朱靖华在《李清照词的创作本色》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词为“心态词”。说她在词中运用铺叙的描写方法,使她的词类似于今天的“意识流”、“感受流”,所以,她的词在艺术上是“超前”的,在词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刘乃昌在《论李清照的文化性格及词作成就》 (《济宁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词是“贯通南北词坛的一个桥梁”。顾之京在《李清照文学史地位的再认识》 (《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特例”,是“女作家中唯一一位卓然杰立于男作家群中而毫不逊色的女作家”。陶尔夫在《李清照:跻身峰巅的女性词人》 (《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并认为“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都可以看见李清照的身影及其作品的某些韵味”。对李清照文学史地位有较高评价的还有周桂峰《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超越与变异》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一文,他认为李清照对后世女作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她的文学作品是对“女性文学”视野的“超越与突破”。

 

关于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多元化结构的形成,使李清照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为拓展其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从纵横两个方面为李清照研究建立起新的坐标系。如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建立了李清照与李煜、陶渊明、李白、杜甫、柳永、苏轼、张耒、秦观、辛弃疾等人的关系;又从世界文学的角度建立了李清照与外国女作家萨福、艾米莉·迪金森、许兰雪轩、勃朗夫人、河赫马托娃等人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分别涉及到作品内容、艺术成就、生活经历等方面,从而拓展了李清照研究的空间。如张文生在《李清照与李煜词的异同》 (《锦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一文中认为,两家词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代表他们成就的作品都在后期;词的真挚自然的感情都通过白描手法表现;他们的词题材广泛,把词从“艳科”中解放出来。相异之处在于:在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程度上,后主词较浅,清照词较深;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后主词较直,惯用赋体,清照词较曲,写得含蓄蕴藉;就作品的章法而言,后主词较疏,多写一时一地的景物,清照词较密,用寥寥几句,写出空间、时间的转换与推移,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心情微妙的变化。稍后,赵丽艳《生涯末路共徘徊,无可奈何任落花》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一文对李煜与李清照后期词作的意境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赵文指出:后主词“多为抒发一种单一的定性化的情感,词中意象呈现出静态的 特征”,“易安词所描摹的却是一种流动的、曲折的情感变化轨道,词中的意象也随之产生一定的动态变化”。如果说李煜的抒情是“直泻而出的激流”,那么,易安词便是“流转潺潺的清溪”。金振华在《柳永与李清照歌词之比较》 (《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一文中认为,柳永词内容广泛,“落魄之苦、羁旅之愁、歌女之情、风物之作”,无不一一具有。清照词多反映“闺阁之情、相思之苦、飘零之愁、家国之恨”,内容大多考虑到自己的切身。韦玲娜在《苦难时代女性的生命悲歌》 (《学术论坛》1999年第4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与明末清初女词人徐灿在生活道路、爱情生活、人际遭遇方面颇为相似:同样的生于并嫁入名门望族,同样的伉俪情深,同样的生逢乱世、身处改朝换代、民族矛盾尖锐的变乱时期。所以,她们的许多词都表现出“抒沧桑黍离之悲、历史兴亡之感、生死离别之痛的亡国悲音”。谭大立在《一样痛苦,两种风格》 (《社会科学》1986年第7期) 一文中,将李清照的词与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的诗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人的作品都有一个明显的巨大转折点:李清照的作品是以1127年南渡为界,迪金森的作品则以1862年她所暗恋的有妇之夫查尔斯·韦兹华绥牧师从她所居住的费城调往旧金山为界。她们后期的作品同是描写因精神十分痛苦而放弃生活乐趣,李清照表达得婉转而含蓄;迪金森表达得平直而激烈,她用“刺瞎自己的双眼,在那旭日东升的时候”来表达自己弃世的决心。李清照的词表现的是“含蓄美”,“一种运动平和,节奏缓慢,词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的阴柔之美”;迪金森的诗体现的是一种“有力的壮美”,“一种运动激烈,节奏急促,话说到极顶,诗尽而言尽的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韩国学者朴现圭在《许兰雪轩与李清照之比较》 (《文史哲》1997年第6期) 一文中,从许兰雪轩与李清照两人的家门、文学才气、婚姻生活、末年生活、作品的感情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朝鲜作家许兰雪轩与李清照有许多相似之处:名门望族的出身,较优的文学素养,不幸的末年生活,使两个作家都在作品中“托物寄情,陶醉自己,扩大自己”。不同的是许兰雪轩通过诗“想极力摆脱现实,沉醉于游仙世界,寄希望于死后的理想世界”;李清照则通过词“既回想过去,又正视现实,并不完全沉湎于理想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相关文章

tag: 李清照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