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随“雪”应变

教学案例-随“雪”应变

12-20 17:26:02  浏览次数:800次  栏目:教学反思案例

那年12底的一天晚上,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第二天早上第一节是我的语文课。看着窗外还在纷纷扬扬飘飞的雪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准备给学生评析昨天的试卷。

  一道题都讲完了,在这被雪映得明亮的教室里,我发现孩子们心神不宁,眼睛不时地瞅向窗外,还有些学生在兴奋地耳语。出现这么多错误,老师在这儿分析,你们却这个状态,我好不生气地停下讲析。学生见状,有所收敛。

  我望望窗外,看看天空,那飞舞的雪花真是漂亮啊!一朵朵那么大,在没有风的空中,自由自在的、晃晃悠悠的落着,有些似乎处在了“静止”状态。我顿时明白学生不能够专心听讲的原因了。批评他们不认真听讲,面对窗外的“环境”可能只起一时的作用;放弃今天这唯一的一节语文课,我内心不舍,随便停课也许还会遭到领导的批评。不行!继续讲评第二题。但看看学生,看看窗外,我话锋一转:同学们,这是入冬以来盼了很久的第一场雪,你们肯定想到外边去观赏美丽的雪景,那么这节课我们在操场去“上”吧。只听到“耶!老师万岁!”转眼间,教室空空如也。一节课就这样交给了学生、雪花、大地……

  “今晚的家庭作业是什么”?下午我问学生。

  学生又一次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要写雪!

  原文再现:

  这是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片段:

  生1:雪花还在飞舞,但路上的行人并没有减少,一点儿也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情形。

  生2:……老师的话刚出口,我们好似离弦的箭,一个个冲出教室。操场上顿时像开了锅,热闹非凡: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雪啊,给我们带来了乐趣,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和快乐。

  怪不得老师的名字中有一个“雪”,原来她也喜欢雪啊!

  生3:眨眼间,雪球大战便开始了。本来平整的雪地被我们踩踏的面目全非。我们欢快的喊声快要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而在校园外,也别有一番景象,车辆也没有像原来那么多了,连那些平时“横行霸道”的大客车也渐渐的放慢了速度。

  生4:这时今冬的第一场雪。

  校园里,同学们冒着纷纷的大雪,在雪地里玩耍。我向四周望望,嘿!那边还有几个同学在打雪仗。他们你打我,我打你,雪灌进脖子里也不在意,反而很乐乎,仍然蹦呀,跳呀,欢笑着,嬉戏着……

  生5:……我很喜欢雪的好处。冬天下雪,可以冻死一部分害虫,让农作物明年长得更好。老人们都说:“瑞雪兆丰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我讨厌它的不足,因为雪天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这让我又爱又恨的雪啊!

  我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一场大雪,让我放弃了这天只有的一节语文课,放学生在操场、马路边这个“大教室”、雪地这个“大课堂”进行了自由式的“阅读、评析、体验、思考、写作”。他们读的是一篇无字文,学的是一本无字书,但学生的欢声笑语、灵动的思维,给这片洁白的无字文章涂上了灵动的色彩,并赋予了立体声、立体感。学生的联想、想象早已超越了我,我从批阅他们的文章中看出:他们读懂了“这本书”。

  那么,我放弃的这节“珍贵”的40分钟教学,收回的是否胜过了几个小时的自我说教呢。我还在想:人们常说教育要回归“自然”,那么这是否就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方式?知识不仅来自于教师、书本(书本知识又来自哪里?仅仅是在屋子中独立思考而来?),一个封闭的课堂是难以带个学生灵感的。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应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我顺势调整了教学程序,带领学生走进这个“大课本”“大教室”中去。这样相机而作,浑然天成,它的内涵想必比评析几道错题意义深远。,教学案例-随“雪”应变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