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319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对位”的阅读方法,应以教材为实例,逐一讲析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艺术特征。这就必然涉及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定义的描述与诠释,这一步工作是应该做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认识、把握各类文学体裁的属性。这项工作不可能在一个时间点、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完成,重复是必然的,重复才可能趋于完善。

 

作为文学教育“示例”的课文是“认识的个体”,这些“示例”不仅具有为认识共性服务的价值,又极具独立的鉴赏价值。真正意义的文学鉴赏是要落实在“认识的个体”上的,但是它又必须在把握与之相关的“共性的认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的进行。显然,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有道是“观千剑然后识一剑”,而实际上,学生不可能“观千剑”,因而必须借助文体知识的灌输,但要审慎的把握这种“灌输”的量与度,既要发挥其先导作用又要结合课文加以印证,使学生在阅读与欣赏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精要、有用”的先导性知识。

 

从实际需要上讲,中学生确实应当有准确区分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知识依据,进而养成辨析同“属”文学样式中不同“种”差别的能力。这是端正阅读与鉴赏方向的前提。

 

   例如:历史小说是允许合理虚构情节的,但对重要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性格特点的记述、描写则必须真实。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学习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时就不会像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那样,认为读《三国演义》大上其当——章氏曾惊呼:“《西游记》《金瓶梅》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唯《三国演义》则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在他看来,“虚实相济”是小说创作的一大弊病。他不承认真实的生活基础是艺术虚构的本源,他眼中的《西游记》《金瓶梅》与人间烟火无干,因而也“无伤”;《三国演义》有悖史籍,当以“惑乱观者”罪论处。小说的概念在这位历史学家的头脑里是混乱的,如果带着这种“混乱”去鉴赏小说,能有什么收益呢,有的怕只是“冤假错案”。教材编者为防止学生进入误区,在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练习题中引用了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有关文字,以

www.nx899.com

供教师端正学生的鉴赏方向。方向端正了,重点则好抓住,《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文学人物周瑜与《三国志》中历史人物周瑜在韬略过人这一性格特点上是吻合的,这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成功的一笔;至于为什么把非主要历史人物蒋干“委屈”一下,也比较好解释了。

 

举这个例子,还想申述一个观点:隶属于语文课的文学教育必须坚持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先导”(张志公语)的原则,文学教育的双边活动均要有既定的方向、相对确定的内容。可以肯定,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是有“矢量”因素的,如果一味强调“自为”、“随意”,势必造成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并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德的形成。

 

三、突出文学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语言的水平

 

确定这项内容,是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出发的。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传达感情、批判美丑是非的。高尔基准确揭示了语言因素在文学中的地位,他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事实证明,对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核心。

 

实施文学语言教育,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文学语言基本特征的认识并借以提高鉴赏能力。在落实这一目的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承担两个任务:第一,讲解传输必要的知识。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独立的解读、揣摩、品味课文中含义隽永或效果鲜明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切磋、交流。

 

为此,拟根据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对相关教育目的的确定略作解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关文章

tag: 文学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